被动语态在语法学中被定义为句子的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而不是执行者。在英语和许多其他语言中,被动语态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然而,除了表达动作的被动性之外,被动语态还承载着丰富的语用信息。本文将对被动语态进行语用分析,探索其背后的信息传递机制。
被动语态通常由"be"动词的不同形式(如"is", "are", "was", "were", "been")加上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例如,"The book was written by John."(这本书是约翰写的)。
被动语态的使用可以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强调动作的接受者:被动语态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接受者身上,而不是执行者。这在一些情境下是十分有用的,特别是当讨论的重点是动作的影响或结果时。
不知道执行者:有时候,执行者是未知的或不重要的。在这种情况下,被动语态可以用来强调动作的重要性,而不是执行者的身份。
避免指责: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被动语态可以避免对执行者进行指责或强调责任。这在正式场合或敏感话题下尤其常见。
尽管被动语态在语法上相对简单,但其语用功能却非常丰富。以下是被动语态的几种常见语用用途:
信息聚焦和强调:通过使用被动语态,说话者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的接受者身上,从而突出强调动作的影响或结果。例如,"The bridge was built in 1920."(这座桥建于1920年)强调的是桥的建造时间,而不是执行者。
不知情或不确定性:当执行者的身份未知或不重要时,被动语态可以表达出不知情或不确定性的语气。例如,"The cake was eaten."(蛋糕被吃了)中并没有提到谁吃了蛋糕,这可能是因为执行者未知或不重要。
礼貌和避免指责: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被动语态可以增加语句的礼貌性或避免对执行者进行指责。比如,"Mistakes were made."(犯了错误)可以用来掩饰责任,而不是直接指责某个人。
科学和学术写作:在科学和学术写作中,被动语态常常被用来表达客观事实,避免个人偏见或主观态度的介入。这有助于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
尽管被动语态具有许多语用功能,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误解。例如:
过度使用:过度使用被动语态可能会导致语句变得笨重或难以理解。在一些情况下,更直接的主动语态可能更清晰明了。
模糊不清:有时,被动语态可能会使句子变得模糊不清,特别是在没有明确指明执行者的情况下。这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困惑或歧义。
语气歧义:被动语态有时也可能导致语气上的歧义。例如,"The report will be finished tomorrow."(报告明天完成)可能会被理解为计划性被动(即有人计划明天完成报告),也可能被理解为将来被动(即报告在明天被完成)。
被动语态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但其背后承载着丰富的语用信息。通过对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交流中的作用和用途。然而,使用被动语态时也需要注意其局限性和可能引发的误解,以确保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