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合作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这个背景下,双语教学作为一种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方式,受到越来越多教育机构的重视。本文将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班为例,探讨国际合作班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班是中澳两国合作办学项目的一个典型代表。该项目旨在通过澳大利亚和中国的教育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双语教学是该项目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两种语言(通常是学生的母语和目标语言)被用来传授知识、交流思想和开展活动。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语言接触理论: 根据语言接触理论,通过在双语环境中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双语交替理论: 双语交替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替,这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Vygotsky的社会文化理论: Vygotsky的理论强调了社会环境对学习的重要性,双语教学提供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内容设计: 中澳合作班的双语教学注重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科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使用英语和中文交替授课,确保学生在听、说、读、写各方面都能得到训练。
师资队伍建设: 该项目注重培养双语教学的专业师资队伍,组织教师参加双语教学培训和国际交流,提升其双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评估体系建设: 建立科学合理的双语教学评估体系,综合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评价其在双语环境下的语言水平和跨文化能力。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定期的考试、作业和项目评估等方式,评估学生在双语教学环境下的学习效果。同时,通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和国际交流经历等指标,评估该项目的整体教学效果。
面临的挑战: 双语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同时,学生在双语环境下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中澳合作班双语教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方式,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估体系,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为国际合作办学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国际合作班双语教学在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澳合作班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有信心克服困难,进一步提升双语教学的水平,为促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